----探究天河煤矿三分矿的发展历程
“禾水流岁月,井冈有激情”。坐落于井冈南麓的天河矿,是一个拥有百年历史,有着深厚历史底蕴、文化底蕴、人文底蕴的百年老矿。在这片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的十里矿区,养育了一方水土,开辟了一方天地。而三分矿(丰山恒井)正是天河矿安全文化精华的缩影,艰苦奋斗的缩影,负重攀登的缩影,管理经典的缩影。
天河矿三分矿地处大山深处,远离矿区,远离繁华,甚至远离村落,没有街市,没有居民,没有楼宇,四面环山,曲径通幽。然而,就是在这弹丸之地,丰山恒井从当年产量 3万吨,提高到现在 8万吨,产量提高了167%,从当年濒临关闭的矿井,打造成为天河矿的三足鼎立之一,从当年只是天矿多经处的小井,到现在养活了一百多人的矿井,从当年的“猫耳洞”,演变成具有相对规模的矿井。三分矿在大山深处,默默耕耘,默默经营,井垌变高了,巷道变宽了,煤场变阔了,规模变大了,是什么力量在悄然推动矿井的变化,是什么因素在驱使矿井前行的步伐?
精神的力量成就了丰山恒井的变迁。
三分矿(丰山恒井)从窑棚井走过了,走出了一条规模化发展之路,走出了一条安全型发展之路,最核心最本质的动力,就在于他们拥有一种艰苦奋斗、百折不饶的精神,拥有一种艰中励志、苦中勤勉的精神。
艰苦的环境锤炼人。三分矿(丰山恒井)比较艰苦,艰苦的环境体现在:一是生活艰苦。以前丰山恒井广大干部职工,住的杉皮棚,吃的自备餐,喝的是山涧水,洗的是提桶澡。以前就是三栋木屋,现在略有改善,吃住非常简陋,以前喝的就是含硫成分高的山水,枯水季节甚至动用消防车送水喝水、洗澡。现在饮水仍还是自接山水。以前干部洗澡时无论是酷暑,还是严寒,都是用桶提水。就是吃的三餐伙食,也要从矿区购进。二是环境艰苦。四面环山,处在山窝,以前还是三不通,电视不通,手机信号不通,网络不通。后来才逐步改善。三是行路艰苦。道路泥泞,尤其是雨水季节,行走不便。四是井下艰苦。井下基础条件差,两个下山,斜坡近400 米,没有台阶,没有助力器,巷道窄小,设备运输、材料运输极为困难,又是复采,煤层薄、煤质差,还面临老火区,井下环境非常艰辛。然而,正是在这样的艰苦环境中,广大三分矿(丰山恒井)的干部职工数十年如一日,因地制宜,不等不靠,不自弃不自卑,自力更生,建起了更衣室、电热水器、小锅炉,改善条件。对井下运输铁轨改造,硬化,平整,解决了运输困难。把巷道改造,改善了基础。在艰难的岁月里,在艰苦的环境中,立志立德,砥砺品质,他们不比条件比干劲,不比生活比业绩,不比待遇比机遇,正是这种艰苦的环境磨练了他们,提升了他们,以苦为乐,以井为家,以勤为本,没有一丝娇气,只有一身干事的勇气,没有一丝惰气,只有一身的正气,没有一丝的暮气,只有一身的朝气。“艰难困苦,玉汝于成”,实践证明,正是艰苦的环境里,才能有更深更多的人生体悟,才会有更多的坚定。
艰苦的环境造就人。甘于艰苦是忍者,甘于在艰苦中勇于奋斗才是真正的勇者。三分矿(丰山恒井)的管理团队,与广大干部职工共患难、共艰辛、共岁月,在艰苦的环境中创造出耐人寻味、令人肃然的业绩。正是在艰苦环境的磨练中,让他们看得出问题,想得出办法,豁得出热情,干得出样子,打得开局面。
今天的三分矿越做越大,越做越强,最根本的一条,就是一种向上的精神力量一直在发挥推动作用。精神使人崇高,精神使人奋进,精神使人乐观。丰山恒井广大干部职工就是弘扬了这种艰苦奋斗的精神,弘扬了逢山开路、遇水搭桥的开拓精神,才会在艰难困苦中默默耕耘,昂然崛起。
基础建设的力量成就了丰山恒井的变迁。
天河矿三分矿(丰山恒井)矿井的转变,质量标准化建设发挥了重要的催化剂功能。该矿提出了“五零”目标,以质量标准化建设为抓手,巩固矿井基础建设。抓一项成一项,抓两项成一双。从地面开始,对进班房、充电房、走廊,开展文明整治,逐步延伸到井下,对运输大巷、采掘工作面实行达标整治,包括井下运输轨道的调整、台阶改造、巷道拓宽、线路更新悬挂,包括上下山的清理、工作面的规范、通风系统的扩修,一项一项地抓,一步一步地走,积跬步而至千里,推动质量标准化上台阶。质量标准化成为矿井安全的重要保障,实现安全周期长达10年。
科技的力量成就了丰山恒井的变迁。
天河矿三分矿(丰山恒井)从去年12月开始,率先在西10采区推行滑移支架放顶煤技术,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消化,从抵触情绪到全面认可,从陌生到熟练掌握,经过实践的摸索、改进、加强,推进了科技进步,并且让科技绽放出活力,成为是矿井升级的动力,今年较去年产量大幅提高,同比增加2万吨,成为全矿产业的重要支撑。
“行径万里身犹健,历尽千辛胆未寒”。精神使人高尚,实干使人充实。面对未来,三分矿的干部职工继往开来,再创新业。